发布日期:2012-06-02 来源:美食特产问答
“天脊”太行,携八百里山川秀色蔓延西去;“地脉”黄河,带五千年华夏文明东流入海。在这“天脊”“地脉”衔接的地方,有一块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的宝地,古称怀川,今号焦作。
这里,是祖国医学的肇兴地之一,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从传说到现实很多名医故事传颂不息。
这里,不仅有众多的传说故事和中医药文化遗迹,而且还有众多的内科、外科、妇科、针灸、种痘等中医名人。
这里,还是太极故里、怀药之乡,其产出的“四大怀药”:山药、牛膝、地黄、菊花,被誉为城市的名片,闻名中外。
这里,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医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医防治网络已经形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7家,其中,二级甲等中医医院5家;中医医院在职职工174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66人,开放病床1113张;建设重点和特色专科24个。中医名医梯队已经形成,中医精华得到传承,中医疾控网络日渐完善,在疾病防控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焦作中医事业,已走在了全省中医发展的前列。
山阳大地厚重的中医药底蕴
坐拥太行山之层峦叠嶂,聆听母亲河之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名医古迹遍布山阳大地,众多关于古代医药名家的传说故事流传不息。
沁阳境内的神农山,相传就是医药圣祖神农氏尝百草、疗民病的地方;修武县的百家岩茱萸峰,曾是药王孙思邈讲经论道、研习医理、采药炼制、为民治病的地方,这里至今还保留有药王洞,现在当地还流传有“药王三饮”的故事和习俗,焦作市药王庙位于山阳区李贵作村。1955年开放为道教活动场所,2000年升格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庙有着千年的历史,是当年的昭惠王府,相传是唐代孙思邈的封王之地,孙思邈在此写下了《家庭备急千金要方》、《福寿论》等不朽篇章;九里山修有陆真祠,相传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丘处机曾在这里从事中医养生研究、炼丹,并有较大影响。
与此同时,山阳大地还涌现出了众多的内科、外科、妇科、针灸、种痘等中医名人。元代理学家、河内(今焦作李封)许衡,早年从事医疗和占卜,悬壶避乱。其弟许衎,投师窦汉卿,学习针灸,辄得心传之妙,以之治患,捷于影响,疾病者,扶杖而来,弃杖而往;明弘治年间进士,曾任翰林院修撰、南京右都御史的武陟县何井村的何塘,酷爱医学,很有创见,著有《医学管见》、《柏斋文集》、《原型斋三书》等书,精通“歧黄”之术。他们不仅是怀川大地的自豪,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到近代,焦作河内的保和堂、修武的大德生等规模较大的药店都设有坐堂医,从事内、外、妇、儿、针灸等专业。修武县的纪孟邱氏妇科、东板桥正骨、温县周家骨科等名医世家延续至今为焦作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大怀药靓丽的城市名片
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注:山药)篱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
提起焦作,不能不提四大怀药,说起焦作的中医药文化,更是不能忘记怀药文化。
据了解,焦作种植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因焦作古属怀庆府管辖,所以称其为四大怀药。
有史料表明,自公元前734年封建诸侯卫桓公以怀山药为贡品进献周王室起,直至清朝末年,四大怀药一直作为贡品进献历代王朝。
1962年,我国从《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中药材中优选出44种作为“国药之宝”,四大怀药俱列其中。
1997年焦作被国务院命名为“怀药之乡”,2003年8月3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到了2008年,四大怀药迎来了“怒放”的季节。当年,胡总书记来到河南视察,在温县番田镇三陵村,面对老百姓送上的几棵刚刚采挖的山药时,幽默地说:“以后买山药就买铁棍山药!”总书记的风趣幽默,饱含对四大怀药的认同。
如今,四大怀药这一具有延年益寿独特功效的道地药材,最具地域特色和开发前景的优势资源,已成为了焦作的一张颇具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名片。
“十二五”期间怀药产业发展将以招商引资、高新产品开发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延长产业链条为保障,加速推进加工企业集群化、药品生产标准化、怀药种植规范化、怀药产品品牌化进程,不断提高怀药产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怀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怀药产量达到10万吨,种植业收入突破20亿元;工业产值超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产值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打造知名品牌3~5个,怀药加工能力超过6万吨,工业产值突破80亿元。
中医强市农村中医位居全省前列
古老、厚重的中医药文化积淀,为焦作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如今焦作中医事业取得的成就,也如同“四大怀药”一样,叫响全省。
中医药,在焦作农村地区,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即使在解放前缺医少药的困难时期,中医药治疗也占主导地位。解放后,焦作的农村中医药事业更是取得长足进步。
为推动焦作农村中医工作,1996年便制定了《焦作市加强农村中医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农村中医工作。1999年?成立了焦作市中医管理局,设立中医专项经费50万元。
农村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关键。从2001年开始,焦作市先后有温县、孟州、武陟三个县申请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扩大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创建工作,市政府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创建申请,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单位,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2007年底成功建成“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市为单位的先进市。市政府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事业快速发展的意见》,从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医疗保障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将中医专项经费从每年50万元增加到175万元。
全市各级中医院均被确定为医保和新农合的定点医院,焦作市中医院还被确定为焦作市惠民医院、焦作市农民工定点医院。加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中医药服务的补偿力度,县市中医院的住院起付线降低100元,个别县市中医院执行乡镇卫生院起付线,其住院费用报销起付线以上部分,中医药服务项目报销比例再提高10%~12%。使更多农民享受到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各级政府每年对中医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一些县市也设立了中医专项经费,孟州市、温县、沁阳市、武陟县先后成立了中医管理局,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使该市的中医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截至目前,焦作83个乡镇卫生院96%设有中医科,46个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管理科达到了建设标准。自1999年全市乡村医生开展中医知识规范化培训以来,培训率达到95%,培训合格率达到80%。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达到100%。
一串串数据,凝聚着焦作几代中医人的心血,也描绘着焦作中医事业的发展成就。
中医传承新思维铺垫人才梯队
在推动焦作中医工作的同时,焦作中医人才队伍也逐渐完善。
加强学历教育。利用焦作市中医药学校的优势,将其建成焦作基层中医药知识教育基地、焦作市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自1978年成立到现在,共培养中医药人员9000多人,其中为焦作培养的中医药人员就有5000多人。培养农村基层无学历卫生人员中专学历教育2700多名。
积极开展西学中培训班,造就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2009年、2010年先后组织两次为期一年的培训班,参加学员近200人,其中有70人取得了结业证书。对促进中西医相互理解、互为补充、中西医结合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为合理使用中药、防止不良反应起到规范作用。
实施名医带动战略,打造名医品牌。1999年,首次评选出14名“名老中医药专家”,至今还为中医事业发挥余热;2002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人事局、市卫生局、市中医管理局联合开展了“十佳中青年名中医”评选活动,这些名中医已成为医院的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2004年,开展了“民间名中医”评选活动,共评选出19名民间名中医,向省推荐了6名农村优秀中医,其中1人被评为全国农村优秀中医。2007年,开展了第二批“中青年名中医”评选暨首批中青年名中医复评工作,共评出13名中青年名中医;2009年开展了第二届收集民间秘方验方中医诊疗技术暨评选民间名中医活动,共评选出10名焦作市第二届民间名中医,全市名医梯队逐步形成。
开展中医药继承,培养继承性人才。2005年,市委组织部、市卫生局、市人事局、市中医管理局联合开展了《焦作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设立了中医继承专项经费。共选拔指导老师16名,继承人18名,填补了该市培养继承型人才的空白。通过三年的督导、考核,共有13人通过了考核结业。2010年又开展了第二批继承工作,为多层次、全方位培养中医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共向国家和省推荐名医十多人次,温县中医院胡作亮2009年荣获“河南省名中医”称号。有2位中医被评为“全国农村优秀中医”,有5位同志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中医”。
中医传承,必将成为焦作市中医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焦作中医事业发展的宝贵之处,还不仅仅局限于此,近些年来,焦作市在中医疾病防控上可谓做足了功课。
中医防病新探索叫响全国
用中医药防治基层常见病多发病,2007年起,焦作开始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让最基础的中医药防治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推广。
2009年,在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中,焦作市采取中医药及早介入、主动参与、示范引导、广泛宣传等措施,首先利用中医药干预,主动预防手足口等流行性疾病,全市6县(市)4区全部开展了为幼儿园免费送服中药汤剂服务,两年共有20多万名儿童服用了中药,动用100多万元用于购置中药和奖励,对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的蔓延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省卫生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肯定,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中的作用,焦作市分别在疾控中心成立中医疾病预防控制科,在卫生监督执法局成立中医监督科。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夏祖昌,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周学山两位主管厅长参加了成立仪式,标志着焦作市中医疾控体系和中医监督体系正式建立,这是建立中医药防控体系和监督体系的大胆尝试,对加强中医药市场监督管理,规范中医药执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针对近些年来非典、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疾病的流行传播,以及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意识的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显著增强等原因,焦作中医管理局组织焦作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和中医专家,就中医疾病预测预防工作进行探讨,成立了市中医疾病预测预防专家组,定期对流行性疾病季节性疾病和慢性病等发病趋势、预防措施、治疗方式以及日常养生等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媒体发布,供市民借鉴。目前,这一播报已开展两期,深受人民群众普遍好评。
下一步,焦作市还将组织对中医疾病预防效果进行深入探讨,计划选择10所学校,免费开展中药流行病预防,再选择10所不进行中药疾病预防的学校,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深厚积淀中医文化似水流长
悠久的历史,包含中医文化的积淀,现代的业绩,则是中医文化繁荣的基础。
近些年来,焦作市为提升全市中医药文化品位,打造中医强市,在构建中医文化、丰富中医文化内涵上,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焦作市提出了“既要高、新、精、尖,更要简、便、廉、验”的中医服务理念,立志让每个焦作人都能得到中医的关怀,享受中医的服务,全面提升焦作中医的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在各级中医机构统一悬挂古代名医画像,制作规范的服务标牌,使用体现焦作中医特色的服务用语,还在武陟县中医院进行了中医文化建设试点,初步形成了焦作中医文化的整体特色和文化氛围。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收集民间秘方验方和中医药文化遗产的申报活动。共收集秘方验方200多个,将优秀的秘方验方汇集成册,以供临床参考。共挖掘收集10个中医药文化遗产线索,四大怀药的加工与炮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3个被列入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医文化遗产有效保护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利用媒体广泛宣传中医药知识。在焦作电视台开办电视专题栏目《杏林奇葩》,广泛宣传报道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知识,展示焦作中医药形象,还开办了《焦作中医网》,利用网络传播中医文化,为宣传中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焦作市中医管理局,还历时5年时间,编纂出了90多万字的《焦作中医志》,这部即将问世的中医巨制,将为焦作中医留下宝贵的财富,为焦作中医药文化建设增添光辉的一页。卫生部王国强副部长为书作序,省中医管理局夏祖昌局长题词“铭前鉴后,兴业为民”,焦作市委书记路国贤题词“中华医药瑰宝,焦作特色文化”。
文章地址:https://www.tesexiu.com/tesezixun/tsxk-323.html
菜谱大全:https://www.tesexiu.com/caipu/
美食问答:https://www.tesexiu.com/wenda/
地域特色:https://www.tesexiu.com/diyutese/
美食热搜:https://www.tesexiu.com/teselabel/
美食特产问答,记录美食心得。特色美食菜谱大全,汇集各地方特产、名小吃休闲零食及名优土特产信息,传递各地方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