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1: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 观点2: 壮族饮食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南部多食糯米,无全民性的特殊饮食,但有些地方有吃生血的习惯,嗜好烟酒,待客必备酒,以示隆重,嚼槟榔是传统习俗,一些地方地槟榔待客。
五色糯米饭
又叫花米饭或青精米饭,是壮族人民喜爱的食品之一。它是用糯米泡在枫叶汁、紫蓝草汁(壮语叫“棵斩”)、红草汁(壮语叫“棵些”)、黄花汁(壮语叫“花迈”)里分别染成黑色、紫色、红色、黄色,加上本色(即白色)蒸制而成。五色糯米饭,色香味俱全。蒸熟后的糯米饭,几种颜色混在一起,斑驳陆离,非常好看。其香乃天然清香,香气袭人,极为可爱。其味鲜美,醇正平和,且有微甘,甚是好吃。五色糯米饭在气温不太高的情况下,可放多日而色香味不变。有的人家一蒸就是一二十斤,一时吃不完,把它晾干存放起来,到吃时,回锅炒或焖,加上一些作料,其味道更加鲜美。五色糯米饭象征着吉祥如意。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
驼背粽
每到春节和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驼背粽”。其做法是将上等糯米浸泡后用粽叶包裹, 包时在糯米中间放绿豆沙或一条拌好作料的肉条,包成两头扁平、背面中间隆起的形状。“驼背粽”大的能到二三斤,小的也有一斤,很长时间才能煮熟,是节日馈赠的佳品。
风莫饭
每年正月,广西靖西岳圩、湖润一带的壮族人,总喜欢吃“风莫”饭。“风莫”是壮族一种特大的粽粑。腊月二十八,姑娘们筛选糯米泡入清水中,浸一夜捞上来,滴干水,再用食盐、五香、胡椒、生姜等调味品拌匀,把大块大块的“冬精”(一种植物,叶子很大,可包裹食物)合并,就包起“风莫”来。“风莫”中间有的放绿豆,有的塞上猪腿或鲜猪肉。形状如竹筒,也有呈方形的。大年三十晚上掌灯时分,姑娘们便从大铁锅里捞出大“风莫”放置厅堂的方桌上。正月十五那天,大凡出嫁的姑娘都回娘家欢聚一堂,吃顿“风莫”饭。午时三刻,人们开始吃“风莫”。 老父或老母打开“风莫”,从大到小依次分给全家人,而亲人也要严守规矩,老人分给的“风莫”妄尽可能吃完,以表示孝敬父母,恭祝父母延年益寿。这种风俗据说在北宋时期就开始有了,如今还在代代相传,这倒是敬老爱幼的文明习俗。
酒肴
壮族人家用自制的水酒,配以鸡胆的,叫鸡胆酒;配以鸡内杂的,叫鸡杂酒;配以猪肝的,叫猪肝酒,统称“酒肴”。
鸡胆酒
将新鲜的鸡胆汁冲进水酒即成。一只新鲜的鸡胆可冲二两左右的酒,如酒多则太淡,酒少则苦。鸡胆酒苦中带甘,喝起来余香在口,回味无穷。
鸡杂酒
把煮熟的鸡肠、鸡肝、鸡心剪碎,分放在酒杯里,斟上酒即成。喝这种酒要一饮而尽,留存嘴里的鸡杂再慢慢咀嚼,既解酒,又鲜美好吃。
猪肝酒
将新鲜的猪肝切成薄片,放进酒杯里约七八分钟,等猪肝变白,说明酒已渗透其中,细菌荡然无存,便可拿来吃。猪肝鲜脆可口,酒味醇香。
嚼槟榔
在广西龙州、防城、上思和宁明等地的壮族村庄里,盛行着“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的习俗。嚼槟榔象喝茶抽烟一样,不限次数。方法是用小尖刀将槟榔削下少许,用火柴头大的面灰掺和着,加上一片指甲盖大的烟叶揉在一起,再用蒌叶包起来,放进嘴里咀嚼,跟着吐口水,而后在嘴里品味慢慢吞下。不用多久,唇红齿黑脸发胀,大有“醉槟榔”之感。嚼槟榔一是为了“辟瘴、下气、消食”、增口味,二是为了保护牙齿——嚼摈榔后牙齿乌亮美观,可防虫蛀。 - 观点3: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 扩展阅读1:长条蘑菇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 今天给大家推荐6中菌菇家常菜的做法,我家对各式的菌类都非常喜欢,粗纤维高蛋白低热量,用来做晚餐也非常好,好吃不发胖,收藏好了试试做出不同花样的美味菜肴吧。第一道--杏鲍菇小炒肉。杏鲍菇是菜市场上比较常见的菌菇...
- 扩展阅读2:平菇各种菇类家常菜详细做法
- 1、平菇炒韭苔食谱所需食材:平菇500克、韭苔300克、食盐半茶匙、味精半茶匙、姜1片、葱适量、蒜2瓣、干辣椒5个、生抽1汤匙、植物油适量、白糖半汤匙。做法步骤:①干红辣椒擦干净后去蒂,蒜切片,葱和姜分别切碎末;②...
- 扩展阅读3:晋城过油肉属于哪儿的特产
- 过油肉是山西传统名菜之一,至今在全国享有盛誉,被人们称之为“三晋第一味。”但是,在山西过油肉中,晋城过油肉却独树一帜,其制法、风味另有特色。晋城过油肉的主料为瘦猪肉,最好是里脊肉或元宝肉。将猪肉顶纹切成...
- 扩展阅读4:你知道烤肉是怎么来的吗?
- 梅菜扣肉(英文名:Pork with salted vegetable)也称为烧白,是汉族传统名菜,属粤菜客家菜。通常是将五花肉上汤锅煮透,加老抽、油炸上色,再切成肉片。之后加葱、姜等调料炒片刻,再下汤用小火焖烂。五花肉盛入碗里,上铺...
- 扩展阅读5:家常菜蘑菇可以怎么做
- 1、红烧蘑菇;材料:蘑菇500克,红烧汁1勺,糖1小勺,胡椒粉少许;做法:蘑菇洗净切片,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捞出;锅内放少许橄榄油烧热,加入蘑菇片翻炒片刻;加适量水、红烧汁、糖和胡椒粉,大火烧开。转中火烧至收汁...
- 扩展阅读6:想做出白灼虾的蘸料,应该怎样进行调制?
- 4种蘸料是经典配方:1. 蒜蓉 + 盐 + 烧热的熟油淋上去即可 + 生抽 +香油 2. 香葱末 + 姜末 + 盐 +烧热的熟油淋上去即可+ 海鲜酱油 +香油 3. 青椒圈加油在锅里略炒 + 盐 + 生抽 + 香油 ...
- 扩展阅读7:我的家乡有哪些特产怎么写
- 我的家乡在杭州,杭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儿也有许多著名的特产,有藕粉、张小泉剪刀、丝绸等,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西湖龙井茶了。龙井茶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茶叶绿油油的,那些刚抽出的小芽像一个个刚出生的小婴儿,好奇地...
- 扩展阅读8:鲶鱼炖豆腐属于哪里的特产
- 鲶鱼炖豆腐的制作材料:主料:鲶鱼600克,豆腐(北)500克。辅料:香菜15克。调料:啤酒50克,八角3克,陈皮3克,盐3克,鸡精3克,味精2克,大葱10克,姜10克。鲶鱼炖豆腐的特色:汤色奶白,咸鲜味美,营养丰富。鲶鱼...
- 扩展阅读9:红烧狮子头是哪里的特产
- 红烧狮子头是中国江苏南京的特产。狮子头是江苏南京传统的名菜之一,其主要原料是猪肉和鲜菜,制作时将猪肉剁成茸后捏成狮子头形状,拌上鲜菜和调料,再用红烧的方式烹制而成。据说,狮子头因为造型有点像狮子的脑袋,就叫...
- 扩展阅读10:什么是菜系?菜系一般应具有哪几个条件?
- 菜系是指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风味体系,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菜系的烹调方法、调味手段、风味采式及辐射区域,并且在国内外有相当大的影响。 从菜系历史和现状考察,凡是社会舆论认同的菜系,一般都具有5个条件: ⑴选料为特异的...
美食特产问答汇集土特产、特色美食及特色工艺,促进美食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