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1: 1.川菜、粤菜、京菜、鲁菜
2.川菜的特点:川菜也许是现今世界上传播最广的一个中国菜系。高达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远至大洋彼岸唐人街,只要是有中国人的地方便必有川菜馆。独特的盆地环境,造就了巴蜀人对外部世界的激情与渴望,也成就了一派火辣辣的中国名门菜系。正宗川菜以成都、重庆两地为代表,也包括乐山、江津、自贡、合州等地方菜。
* 选料:川菜重视选料,原料以山珍、江鲜、野蔬和畜禽为主,讲究规格,配菜主次分明,色泽鲜艳协调。
* 口味:川菜味浓油重,以酸、麻、辣脍炙人口,调味离不开三椒(辣椒、花椒、胡椒)。
* 烹饪技法:以烧、烤、干煸、蒸为主,收汁较浓,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调料,形成各色复合味,使之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
* 代表菜肴:“鱼香肉丝”、“干烧鱼翅”、“宫爆鸡丁”、“黄焖鳗” 、“麻婆豆腐”等。
粤菜的特点:粤菜的古老可以追溯到秦代,南宋时因御厨随往羊城,粤菜发展迅速。 战争后,广州作为首批外埠通商口岸,对外交流频繁,粤菜又吸取了西餐的某些特长。
同时,粤菜本身也走出了国门,现在,仅美国纽约就有粤菜馆数千家。凭借其通脱、奇犷、繁芜、清淡的独特风韵,粤菜已经成为名誉海内外的中华佳肴。从地理位置上讲,粤菜是以广州、潮洲、东江三地菜肴为代表而逐渐形成的,广义上的粤菜还包括广西、海南、台湾等地。
* 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驰名。
* 口味:讲究鲜、嫩、爽、滑、淡、脆,夏秋力求清淡,冬季略偏浓醇,调味有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
* 烹调技艺: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色彩浓重。
* 名品菜肴:“三蛇龙虎凤大会”、“烧乳猪”、“蚝油牛肉”、“古老肉”、“冬瓜盅”、“干煎大虾碌”、“广东烧鹅”等。
鲁菜的特点:鲁菜是“北食”的典范,源出于古称齐鲁之邦的山东,比粤菜更为古老。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宗师孔子关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得其酱不食,不时不食”的饮食名言。 明、清两代,鲁菜已经成为宫廷膳食的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饮食结构和特征有较大影响,现今的鲁菜主要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风味组成。菜品大方朴实,适应性强。
* 选料:鲁菜原料多选海鲜、动物内脏、畜禽和蔬菜,尤其以对动物内脏的加工技艺见长。刀功精细,注重菜肴的色彩和形象。
* 口味:鲁菜两大支系口味不尽相同。 其中济南菜味浓重,嗜用葱蒜酱调味,食物入口讲究清、鲜、脆、嫩、纯,口感持久;
>胶东邻海,以烹制海鲜驰名,尤其对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称一绝。其口味偏清淡,力求鲜美。
* 烹饪技法:鲁菜重爆、烧、炒、扒、烤、拔丝、蜜汁,多用葱烧、葱爆、蒜爆、蒜泥拌等方法,同时也善用清汤和奶汤调鲜,前者色清而纯,后者经久炖,色浓醇,富含营养。
* 名菜:“汤爆双脆”、“红烧海螺”、“烤大虾”、“九转大肠”、“ 糖醋黄河鲤鱼”、“清汤燕窝”、“烧蛎蝗”等。
很不好意思,京菜的特点没有找到! - 观点2: 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中国菜肴素有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之说。四大风味是:鲁、川、粤、淮扬。八大菜系是指:山东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苏菜、浙江菜、安徽菜、广东菜和福建菜。
八大菜系之首当推鲁菜。鲁菜系包括青岛在内,以福山帮为代表的胶东派,以及包括德州、泰安在内的济南派两个流派。并有堪称“阳春白雪”的典雅华贵的孔府菜,还有星罗棋布的各种地方菜和风味小吃。胶东菜擅长爆、炸、扒、熘、蒸;口味以鲜夺人,偏于清淡;选料则多为明虾、海螺、鲍鱼、蛎黄、海带等海鲜。其中名菜有“扒原壳鲍鱼”,主料为长山列岛海珍鲍鱼,以鲁菜传统技法烹调,鲜美滑嫩,催人食欲。其他名菜还有蟹黄鱼翅、芙蓉干贝、烧海参、烤大虾、炸蛎黄和清蒸加吉鱼等。
济南派则以汤著称,辅以爆、炒、烧、炸,菜肴以清、鲜、脆、嫩见长。其中名肴有清汤什锦、奶汤蒲菜,清鲜淡雅,别具一格。而里嫩外焦的糖醋黄河鲤鱼、脆嫩爽口的油爆双脆、素菜之珍的锅豆腐,则显示了济南派的火候功力。清代光绪年间,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将猪大肠洗涮后,加香料开水煮至软酥取出,切成段后,加酱油、糖、香料等制成又香又肥的红烧大肠,闻名于市。后来在制作上又有所改进,将洗净的大肠入开水煮熟后,入油锅炸,再加入调味和香料烹制,此菜味道更鲜美。文人雅士根据其制作精细如道家“九炼金丹”一般,将其取名为“九转大肠”。
“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寿宴第一道菜,选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芦笋、火腿为“八仙”。将鸡脯肉剁成泥,在碗底做成罗汉钱状,称为“罗汉”。制成后放在圆瓷罐里,摆成八方,中间放罗汉鸡,上撒火腿片、姜片及氽好的青菜叶,再将烧开的鸡汤浇上即成。旧时此菜上席即开锣唱戏,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听戏,热闹非凡,也奢侈至极。
粤菜系也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粤菜系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广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庆、韶关、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内。地域最广,用料庞杂,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风味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潮汕菜故属闽地,其语言和习俗与闽南相近。隶属广东之后,又受珠江三角洲的影响。故潮州菜接近闽、粤,汇两家之长,自成一派。以烹制海鲜见长,汤类、素菜、甜菜最具特色。刀工精细,口味清纯。东江菜又名客家菜,因客家原是中原人,在汉末和北宋后期因避战乱南迁,聚居在广东东江一带。其语言、风俗尚保留中原固有的风貌,菜品多用肉类,极少水产,主料突出,讲究香浓,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锅菜见长,有独特的乡土风味。
粤菜系还有一派海南菜,菜的品种较少,但具有热带食物特有的风味。粤菜系在烹调上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鲜、嫩、爽、滑,曾有“五滋六味”之说。“五滋”即香、松、臭、肥、浓,“六味”是酸、甜、苦、辣、咸、鲜。同时注意色、香、味、形。许多广东点心是用烘箱烤出来的,带有西菜的特点。粤菜的主要名菜有脆皮烤乳猪、龙虎斗、太爷鸡、护国菜、潮州烧鹰鹅、猴脑汤等百余种。其中“烤乳猪”是广州最著名的特色菜。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烹调制作方面不断有所改进,真正达到“色如琥珀,又类真金”,并皮脆肉软,表里浓香,适合南方人的口味。“太爷鸡”是驰名港澳的广州传统名菜始于清末,七十年代曾中断。较为著名的有贵联升的满汉全席、香糟鲈鱼球,聚丰园的醉虾、醉蟹,南阳堂的什锦冷盘、一品锅,品容升的芝麻球,玉波楼的半斋炸锅巴,福来居的酥鲫鱼,万栈堂的挂炉鸭,文园的江南百花鸡,南园的红烧鲍片,西园的鼎湖上素,大三元的红烧大裙翅,蛇王满的龙虎烩,六国的太爷鸡,愉园的玻璃虾仁,华园的桂花翅,北国的玉树鸡,旺记的烧乳猪,新远来的鱼云羹,金陵的片皮鸭,冠珍的清汤鱼肚,陶陶居的炒蟹,菜根香的素食,陆羽居的化皮乳猪、白云猪手,太平馆的西汁乳鸽等。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诗仙李白在四川近20年生活中,他很爱吃当地名菜焖蒸鸭子。厨师宰鸭后,将鸭放入盛器内,加酒等各种调料,注入汤汁,用一大张浸湿的绵纸,封严盛器口,蒸烂后保持原汁原味,既香且嫩。天宝元年,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入京供奉翰林。他以年轻时食过的焖蒸鸭子为蓝本,用百年陈酿花雕、枸杞子、三七等蒸肥鸭献给玄宗。皇帝非常高兴,将此菜命名为“太白鸭”。清乾隆年间,四川罗江著名文人李调元在其《函海·醒园录》中就系统地搜集了川菜的38种烹调方法,如炒、滑、爆、煸、溜、炝、炸、煮、烫、糁、煎、蒙、贴、酿、卷、蒸、烧、焖、炖、摊、煨、烩、淖、烤、烘、粘、氽、糟、醉、冲等,以及冷菜类的拌、卤、熏、腌、腊、冻、酱等。不论官府菜,还是市肆菜,都有许多名菜。清同治年间,成都北门外万福桥边有家小饭店,面带麻粒的陈姓女店主用嫩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烹制的佳肴麻辣、鲜香,十分受人欢迎,这就是著名的“麻婆豆腐”,后来饭店也改名为“陈麻婆豆腐店”。
贵州籍的咸丰进士丁宝桢,曾任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因镇守边关有功,被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他很喜欢吃用花生和嫩鸡丁肉做成的炒鸡丁,流传入市后成为“宫保鸡丁”。晚清以来,川菜逐步形成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菜系,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的特征。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等五类菜肴组成完整的风味体系。其风味则是清、鲜、醇、浓并重,并以麻辣著称。对长江上游和滇、黔等地均有相当的影响。现在,川菜的踪迹已遍及全国,以至海外,有“味在四川”之誉。
川菜以成都和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所用的调味品既复杂多样,又富有特色;尤其是号称“三椒”的花椒、胡椒、辣椒,“三香”的葱、姜、蒜,醋、郫县豆瓣酱的使用频繁及数量之多,远非其他菜系能相比。特别是“鱼香”、“怪味”更是离不开这些调味品,如用代用品则味道要打折扣。川菜有“七滋八味”之说,“七滋”指甜、酸、麻、辣、苦、香、咸;“八味”即是鱼香、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红油、姜汁、家常。烹调方法共有38种之多。在口味上川菜特别讲究“一菜一格”,且色、香、味、形俱佳,故国际烹饪界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川菜名菜还有灯影牛肉、樟茶鸭子、毛肚火锅、夫妻肺片、东坡墨鱼、清蒸江团等300多种。
其中“灯影牛肉”制作方法与众不同,风味独特;是将牛后腿上的犍子肉切成薄片,撒上炒干水分的盐,裹成圆筒形晾干,平铺在钢丝架上,进烘炉烘干,再上蒸笼蒸后取出,切成小片复蒸透。最后下炒锅炒透,加入调料,起锅晾凉,淋上麻油才成。此菜呈半透明状,薄如纸,红艳艳,油光滑,放在灯下可将牛肉片的红影子映在纸上或墙上,好似演灯影戏。“夫妻肺片”是成都地区人人皆知的一道风味菜。相传本世纪30年代,有个叫郭朝华的小贩,和妻子制作凉拌牛肺片,串街走巷,提篮叫卖。人们谑称其为“夫妻肺片”,沿用至今。
“东坡墨鱼”是四川乐山一道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关的风味佳肴。墨鱼并非海中的乌贼鱼,而是乐山市凌云山、乌龙山脚下的岷江中一种嘴小、身长、肉多的墨皮鱼,又叫“墨头鱼”。相传苏东坡去凌云寺读书时,常去凌云岩下洗砚,江中之鱼食其墨汁,皮色浓黑如墨,人们称之为“东坡墨鱼”;并将其和江团、肥浣称为川江三大名鱼,成为川菜的特色名菜。“清蒸江团”人称嘉陵美味,上等佳肴。抗战期间,四川澄江镇上的韵流餐厅名厨张世界、郑祖华烹制的“叉烧江团”、“清蒸江团”等菜肴名闻遐迩。冯玉祥将军赴美考察水利之前也曾到韵流餐厅品尝江团,食后赞扬说“四川江团,果然名不虚传”。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山区等地方菜发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品种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浓,讲究实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软嫩。
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湘菜系发展很快,形成了一套以炖、焖、煨、烧、炒、熘、煎、熏、腊等烹饪技术,湘菜的主要名菜有“东安子鸡”、“红煨鱼翅”、“腊味合蒸”、“面包全鸭”、“油辣冬笋尖”、“板栗烧菜心”、“五元神仙鸡”、“吉首酸肉”等。其中“红煨鱼翅”又名“组庵鱼翅”,是湖南地方名菜。烹调方法是用鱼翅加鸡汤、酱油等,用小火煨制而成,汁浓味鲜,以清鲜糯柔著名。清代光绪年间进士谭组庵十分喜欢吃此菜,其家厨便将黄煨鱼翅的制法作了改进,加上鸡肉、五花猪肉和鱼翅同煨,使鱼翅更加软糯爽滑,汤汁更加醇香鲜美。谭进士食之称赞不已,从此闻名天下。因此,菜为谭家家厨所创,故称为“组庵鱼翅”。
清初明末此菜传到长沙,成为湖南名肴。“五元神仙鸡”又名“五元全鸡”,古已有之。清代《调鼎集》曾有“神仙炖鸡”的记载。其制法是“治净,入钵,和酱油,隔汤干炖,嫩鸡肚填黄芪数钱,干蒸更益人”。这是以黄芪炖鸡,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故名“神仙鸡”。在同治年间已有“五元神仙鸡”,据传为曲园酒楼所制。开始也是用全鸡加黄芪蒸制,后来改加荔枝、桂圆、红枣、莲子、构杞子,入体加调味蒸制,名为“五元神仙鸡”。1938年日寇轰炸长沙,酒楼迁至南宁,李宗仁曾在该店大宴宾客。
闽菜系亦是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兼顾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清新、和醇、荤香、不腻的风味特色,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闽菜系历来以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调汤、佐料,和以味取胜而著称。其烹饪技艺,有四个鲜明的特征,一是采用细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质地的原料,达到入味透彻的效果。故闽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如凉拌菜肴“萝卜蜇”,将薄薄的海蜇皮,每张分别切成2~3片,复切成极细的丝,再与同样粗细的萝卜丝合并烹制,凉后拌上调料上桌。此菜刀工精湛,海蛰与萝卜丝交融在一起,食之脆嫩爽口,兴味盎然。
“鸡茸金丝笋”是将冬笋切成三根头发丝粗细的“金丝笋”,每100g冬笋要切500g~600g条细丝,切得长短一致,粗细均匀。这样冬笋才能和鸡茸、蛋液等料拌成的糊融为一体。经巧妙烹炒后,鸡茸与笋丝之味特佳。此菜经历百年,盛名不衰。二是汤菜居多,变化无穷。闽菜多汤由来已久,这与福建有丰富的海产资源密切相关。闽菜始终将质鲜、味纯、滋补联系在一起,而在各种烹调方法中,汤菜最能体现原汁原味,本色本味。故闽菜多汤,目的在于此。
闽菜的“多汤”,是指汤菜多,而且通过精选各种辅料加以调制,使不同原料固有的膻、苦、涩、腥等味得以摒除,从而又使不同质量的菜肴,经调汤后味道各具特色,因而有“一汤变十”之说。如干鱿鱼味腥,须经水发之法去除,否则也不适应烹制脆嫩菜肴所需。但一经水发,又失去鱿鱼的本味,必须另行调制鱿鱼汤,使之达到质量和味道俱存的效果。
“鸡汤氽海蚌”时,鲜海蚌汁咸,要经过加工处理。但如洗净,又过于清淡。所以,将蚌肉经细腻的刀工片成大薄片,在沸水锅里氽成至八成熟,盛入汤碗,再冲入咸淡适宜的热鸡汤。这样的蚌肉清鲜脆嫩,且有鸡汤醇香美味,二者相得益彰。细嚼缓呷,香鲜融为一体。三是调味奇异,别具一格。闽菜偏甜、偏酸、偏淡,这与福建有丰富多彩的佐料以及其烹饪原料多用山珍海味有关。偏甜可去腥膻,偏酸爽口,味清淡则可保其质地鲜纯。闽菜名肴“荔枝肉”、“甜酸竹节肉”、“葱烧酥鲫”、“白烧鲜竹蛏”等均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偏甜、偏酸、偏清淡的特征。四是烹调细腻,雅致大方。闽菜的烹调技艺,不但蒸、炒、炖、焖、氽、煨等法各具特色,而且以炒、蒸、煨技术称殊。在餐具上,闽菜习用大、中、小盖碗,十分细腻雅致。“炒西施舌”、“清蒸加力鱼”、“佛跳墙”等名肴都鲜明地体现了闽菜的特征。其中尤以“佛跳墙”为甚,其选料精细,加工严谨,讲究火工与时效,以及注重煨制器皿等特色,使之成为名扬中外的美馔佳肴。
闽菜系起源于福建闽侯县,有福州、闽南的厦门、闽西的泉州等地的地方菜发展而成,以福州菜为主要代表。福州菜清鲜、淡爽,偏于甜酸,尤其讲究调汤。另一特色是善用红糟作配料,具有防腐、去腥、增香、生味、调色的作用。在实践中,有炝糟、拉糟、煎糟、醉糟、爆糟等十多种,尤以“淡糟炒香螺片”、“醉糟鸡”、“糟汁氽海蚌”等名肴最负盛名。闽南菜除新鲜、淡爽的特色外,还以讲究作料,善用甜辣著称。最常用的作料有辣椒酱、沙茶酱、芥末酱、桔汁等。其名菜有“沙茶焖鸭块”、“芥辣鸡丝”、“东壁龙珠”等均具风味。闽系菜偏咸、辣,多以山区特有的奇珍异味为原料,如“油焖石鳞”、“爆炒地猴”等,有浓郁的山乡色彩。
“佛跳墙”是闽菜中最著名的古典名菜,相传始于清道光年间,福建泉州地区采用东壁龙眼为原料,配以猪瘦肉、鲜虾仁、水发香菇、荸荠、鸡蛋等制成菜肴,取名“东壁龙珠”,成为当地著名的特色风味菜。“炒西施舌”采用福建长乐漳巷的特产海蚌烹制。西施舌无论氽、炒、拌、炖,都具清甜鲜美的味道,令人难忘。
浙菜系的历史也相当悠久。京师人南下开饭店,用北方的烹调方法将南方丰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为浙菜系一大特色。如过去南方人口味并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后,影响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黄河鲤鱼”到临安后,以鱼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鱼”。当时京师的名厨在杭州经营的名菜有“百菜羹”、“五味焙鸡”、“米脯风鳗”、“酒蒸鲥鱼”等几百种,后来又出现了“南肉”。
浙菜系与众不同的是因时因地而异。其制作精细,变化多样,并喜欢以风景名胜来命名菜肴,烹调方法以爆、炒、烩、炸为主,清鲜爽脆。宁波地处沿海,特点是“咸鲜合一”,口味“咸、鲜、臭”,以蒸、红烧、炖制海鲜见长,讲求鲜嫩软滑,注重大汤大水,保持原汁原味。绍兴菜擅长烹饪河鲜、家禽,入口香酥绵糯,富有乡村风味。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赛蟹羹”、“家乡南肉”、“干炸响铃”、“荷叶粉蒸肉”、“西湖莼菜汤”、“龙井虾仁”、“杭州煨鸡”、“虎跑素火煺”、“干菜焖肉”、“蛤蜊黄鱼羹”等数百种。
其中的“西湖醋鱼”是杭州传统名菜,相传宋朝时西湖附近有位姓宋的青年,平日里以打鱼为生。有次生病时,他嫂嫂亲自到湖里打鱼,用醋加糖烧成菜给他吃,吃后病就好了。后来此菜名即成“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因取杭州最佳的龙井茶叶烹制而著名。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为最佳,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清代龙井茶列为贡品。当时安徽地区用“雀舌”、“鹰爪”之茶叶嫩尖制作珍贵菜肴,杭州用清明节前后的龙井新茶配以鲜活河虾仁制作炒虾仁,故名“龙井虾仁”,不久就成为杭州最著名的特色名菜,遐尔闻名。
“新风鳗鲞”是浙江宁波地区的风味名菜,鱼鲞是东南沿海渔民最喜欢食用的佳品,用黄鱼制作的叫“黄鱼鲞”,用鳗鱼制作的“鳗鲞”。宁波当地每当冬令及过春节时制作的“新风鳗鲞”,略微风干,即可食用。“干菜焖肉”是绍兴名肴,是用绍兴特有的霉干菜和五花肉同煮,焖至酥烂时为佳。同时,肉油渗入霉干菜,霉干菜香味透人肉中,相得益彰,酥香糯软,鲜美可口。
苏菜系即江苏地方风味菜。春秋时齐国的易牙曾在徐州传艺,由他创制的“鱼腹藏羊肉”千古流传,是为“鲜”字之本。专诸为刺吴王,在太湖向大和公学“全鱼灸”,其中之一就是现在苏州松鹤楼的“松鼠鳜鱼”。汉代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上发明了豆腐,首先在苏、皖地区流传。汉武帝逐夷民至海边,发现渔民所嗜“鱼肠”滋味甚美,南宋时期的明帝也酷嗜此食。其实“鱼肠”就是乌贼鱼的卵巢精白。名医华佗在江苏行医时,与其江苏弟子吴晋均提倡“火化”熟食,即食物疗法。梁武帝萧衍信佛,提倡素食,以面筋为肴。晋人葛洪有“五芝”之说,对江苏食用菌影响颇大。南宋时吴僧赞宁作《笋谱》,总结食笋的经验。豆腐、面筋、笋、蕈号称素菜的“四大金刚”。这些美食的发源都与江苏有关。南北朝时南京“天厨”能用一个瓜做出几十种菜,一种菜又能做出几十种风味来。
天下名城号称“扬一益二”,益州即今日的四川,繁荣的市场促进了苏菜系烹饪技艺的发展。隋唐松江的“金齑玉脍”,糖姜蜜蟹;苏州的玲珑牡丹齑,扬州的缕子脍,都是造型精美的花式菜肴。苏菜系的主食、点心在五代时即有“健康七妙”之称。其米饭粒粒分明,柔而不烂,可以擦台子;面条筋韧,可以穿结成带而不断;饼薄透明,可以映字;馄饨汤清,可注砚磨墨;馓子既香又脆,“嚼得惊动十里人”,足见技艺之高妙。宋代以来,苏菜的口味有较大的变化。原来南人菜咸而北方菜甜,江南进贡到长安、洛阳的鱼蟹要加糖加蜜。宋室南渡杭城,中原大批士大夫南下,带来了中原风味的影响。苏、锡今日的嗜甜,由此而滥觞。此外唐宋时期,特别是金元以来,伊斯兰教徒到江苏者日多,苏菜系又受清真菜的影响,烹饪更为丰富多彩。明清以来,苏菜系又受到许多地方风味的影响。昔日吴王夫差、隋炀帝行船宴饮,龙舟作乐的帝王享受船点船菜,此时作为商家谋利的手段,也可供寻常百姓品尝。
野蔬大量入馔,江苏人有“吃草”之名,高邮王盘有专著,吴承恩在《西游记》里也有所反映。江南食馔中增加了满蒙菜点,有了“满汉全席”。饮料中则是香露崭露头角。《红楼梦》中宝玉所食木樨香露,董小宛手制玫瑰香露;虎丘山塘肆所售香露均为当时滋神养体,又能使人齿颊留芳的美食。在酒楼之外,又出现大量的茶馆,乾隆以来茶风更盛。1840年后,通商口岸出现了西餐,且有中西合璧的餐厅。据杭州徐珂所辑《清稗类钞》中记载“肴馔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十个名城,半数在江苏。苏菜系由淮扬、苏锡、徐海三大地方风味菜肴组成,以淮扬菜为主体。淮扬地处苏中,东至海启通泰盐阜,西至金陵六合,南及京口金坛,北达两淮。淮扬菜的特点是选料严谨,注意刀工和火工,强调本味,突出主料,色调淡雅,造型新颖,咸甜适中,口味平和,故适应面较广。在烹调技艺上,多用炖、焖、煨、焐之法。其中南京菜以烹制鸭菜著称,镇、扬菜以烹鸡肴及江鲜见长;其细点以发酵面点、烫面点和油酥面点取胜。苏锡菜包括苏州、无锡一带,西到常熟,东到上海、松江、嘉定、昆山都在这个范围内。上海菜专指上海人自称的本帮,不算其他海派菜。苏锡菜与淮扬菜有同有异,其虾蟹莼鲈,糕团船点味冠全省,茶食小吃,尤优于苏菜系中其他地方风味。其菜肴注重造型,讲究美观,色调绚丽,白汁清炖独具一格,兼有糟鲜红曲之味,食有奇香;口味上偏甜,无锡尤甚。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烂脱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味。徐海菜原近齐鲁风味,肉食五畜俱用,水产以海味取胜。菜肴色调浓重,口味偏咸,习尚五辛,烹调技艺多用煮、煎、炸等。近年来,三种地方风味菜均有发展和变化。淮扬菜由平和而变为略甜,似受苏锡菜的影响。而苏锡菜尤其是苏州菜口味由偏甜而转变为平和,又受到淮扬菜的影响。徐海菜则咸味大减,色调亦趋淡雅,向淮扬菜看齐。在整个苏菜系中,淮扬莱仍占主导地位。
苏菜系的名菜众多,如淮安的长鱼席,即黄鳝席,品种达百种之多。扬州的三套鸭、溜子鸡、卤鸡、清炖甲鱼、火煮干丝、糖醋鳜鱼、双皮刀鱼、文思豆腐、清炖狮子头,镇江的水晶肴蹄、清蒸鲥鱼,靖江的肉脯,宜兴的汽锅鸡,南京的金陵盐水鸭、炖菜核、板鸭、松子肉、凤尾虾、蛋烧卖,苏州的松鼠鳜鱼、三虾豆腐、白汁元鱼、莼菜塘鱼片、胭脂鹅、八宝船鸭、雪花蟹汁、油爆大虾,常熟的叫花子鸡,无锡的镜箱豆腐、樱桃肉、梁溪脆鳝,徐州的狗肉,板浦的荷花铁雀等等。
其中三套鸭系传统名菜,清代《调鼎集》曾记载套鸭制作方法,为“肥家鸭去骨,板鸭亦去骨,填人家鸭肚内,蒸极烂,整供”。后来扬州的厨师又将湖鸭、野鸭、菜鸽三禽相套,用宜兴产的紫砂烧锅,小火宽汤炖焖而成。家鸭肥嫩,野鸭香酥,菜鸽细鲜,风味独特。
扬州煮干丝同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乾隆六下江南,扬州地方官员聘请名厨为皇帝烹制佳肴,其中有一道“九丝汤”,是用豆腐干丝加火腿丝,在鸡汤中烩制,味极鲜美。特别是干丝切得细,味的渗透较好,吸入各种鲜味,名传天下,遂更名“煮干丝”。与鸡丝、火腿丝同煮叫鸡火干丝,加开洋为开洋干丝,加虾仁则为虾仁干丝。文思豆腐也始于乾隆年间,狮子头相传始于隋朝。隋炀帝到扬州观琼花后,对扬州的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回到行宫命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佳肴,即松鼠鳜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葵花献肉。皇帝赞赏不已,赐宴群臣。从此,这些菜传遍大江南北。
到了唐朝,郇国公府中名厨受“葵花献肉”的启示,将巨大的肉圆制成葵花状,造型别致,犹如雄狮之头,可红烧,也可清炖;清炖较嫩,加入蟹粉后成为“清炖蟹粉狮子头”,盛行于镇扬地区。水晶肴蹄又名镇江肴肉,相传300多年前,镇江酒海街有家小酒店的店主在大热天买回四只猪蹄,欲用盐腌制,结果却误用其岳父用以制鞭炮的硝。谁知肉质未变,反腌得更硬结味香,肉红蹄白。用清水泡后,焯水过清,再入锅后加葱姜、花椒、茴香、桂皮,加水焖煮。本想高温去毒,不料香气扑鼻。香气吸引了神仙张果老,变成白发老翁来购,四只肴蹄吃了三只半,店主食了剩下的半只,只觉得味极鲜美,此后便用这种方法来制作肴肉。金陵盐水鸭是南京的名菜,当地盛行以鸭制肴,曾有“金陵鸭馔甲天下”之说。明朝建都金陵后,先是出现金陵烤鸭,接着就是金陵盐水鸭。此菜用当年八月中秋时的“桂花鸭”为原料,用热盐、清卤水复腌后,取出挂荫凉处吹干,食用时在水中煮熟,皮白肉红,香味足,鲜嫩味美,风味独特,同明末出现的“板鸭”齐名,畅销大江南北。另有“炖菜核”相传是清代有位钦差大臣,住南京万竹园,天天吃青菜而不厌;炖菜核是由矮脚黄菜心炖制而成。梁溪脆鳝是无锡名肴。梁溪是苏南名城无锡境内的一条河流,因南朝萧梁曾加以修复而得名,梁溪也是无锡的别名。明末清初,无锡名厨将活鳝划丝后,入油锅炸脆,在用酒、酱油、糖、味精、五香粉制成的浓卤烩制,使鳝丝紧包卤汁,吃时甜而松脆,是上等佐酒佳肴。后来驰名江苏,成为无锡的传统风味特色菜。
徽菜系由安徽省的沿江菜、沿淮菜和徽州地方菜构成。沿江菜以芜湖、安庆的地方菜为代表,以后传到合肥地区,以烹调河鲜、家禽见长。沿淮菜以蚌埠、宿县、阜阳等地方风味菜肴构成。
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即古代的徽州。后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商业兴旺,饮食业发达,徽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屯溪,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宋高宗曾问歙味于学士汪藻,汪藻举梅圣俞诗对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马蹄鳖”。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额。徽菜系在烹调技艺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
其名菜有火腿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无为熏鸡、符离集烧鸡、问政笋、黄山炖鸽等。其中“火腿炖甲鱼”又名“清炖马蹄鳖”,是徽菜中最古老的传统名菜。采用当地最著名的特产“沙地马蹄鳖”炖成。相传南宋时,上至高宗,下至地方百官都品尝过此菜。明、清时一些著名诗人、居士都曾慕名前往徽州品尝“马蹄鳖”之美味,因而享誉全国成为安徽特有的传统名菜。相传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无为县的厨师将鸡先熏后卤的独特制法,使鸡色泽金黄油亮,皮脂丰润,美味可口,独具一格,称为“无为熏鸡”。
后来渐传至安徽其他地区,到清末已传遍全省。“符离集烧鸡”源于山东的德州扒鸡,最早叫红鸡,是将鸡加调味煮烧后,搽上一层红米曲,当时并无很大名气。本世纪三十年代,德州管姓烧鸡师傅迁居符离集镇,带来德州五香脱骨扒鸡的制作技术。他改进红鸡选料,并增加许多调味品,使鸡色泽金黄,鸡肉酥烂脱骨,滋味鲜美,符离集烧鸡逐渐成名。其中以管、魏、韩三家烧鸡店最为出名。于是,符离集烧鸡遂与德州扒鸡齐名,享誉中外。 - 观点3: 酸 辣 甜 鲜
- 扩展阅读1:中国名菜有哪几大菜系
- 中国名菜有鲁、川、苏、粤、闽、浙、湘、徽等八大菜系。1 鲁菜:即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三种风味组成。是宫廷最大菜系。以孔府风味为龙头。山东菜系对其他菜系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鲁菜为八大菜系之首。2.川...
- 扩展阅读2:中国四大菜系排名
- 其排名为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1、鲁菜起源于山东齐鲁风味,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鲁菜历史悠久、技法丰富,风格大方高贵,注重健康。经典菜品有一品豆腐、葱烧海参等。2、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起源于四川地区,以麻辣为...
- 扩展阅读3:30种最常吃的家常菜菜谱
- 家常菜是指在家中经常制作的简单、营养、美味的菜肴。以下是30种最常吃的家常菜的菜谱:1. 红烧肉:将猪肉切成块状,加入姜蒜、料酒、酱油、糖、八角、桂皮等调味料,用小火慢慢烧煮,入味后即可食用。2. 烤鸡翅:将...
- 扩展阅读4:在家里制作家常菜时,有哪些经典的菜谱推荐?
- 当然!以下是一些家常菜的经典菜谱推荐:1. 宫保鸡丁:鸡肉丁炒香,加入干辣椒、花生、葱蒜爆炒,最后加入酱汁烧煮,香辣可口。2. 麻婆豆腐:豆腐切块煮熟后,搭配辣椒酱、豆瓣酱和五香粉炒煮,加入肉末和蒜末,辣味浓郁。
- 扩展阅读5:家常菜食谱大全:25个方便简单的健康菜谱
- 1. 酸辣土豆丝 【食材】土豆 2个,红椒 1个,青椒 1个,葱姜适量,醋 适量,盐 适量,糖 适量,生抽 适量,香油 适量。【做法】1. 土豆切丝,红椒和青椒切丝,葱姜切末待用。2. 热锅凉油,加入葱姜爆香,加入土...
- 扩展阅读6:手绘菜谱简介
- 手绘菜谱简介 食材和调料:艾草泥250g,白砂糖50g,澄粉60g,豆沙馅600g,糯米粉300g,玉米油100g。1.艾草叶沸水老2分钟,加一克小苏打。过冷水后料理机打成艾草汁。2.澄粉加入100g沸水烫开搅拌一下。糯米粉,玉米油,...
- 扩展阅读7:简单菜谱家常菜做法?
- 1. 莴笋切成一厘米见方的丁,用盐杀一下水,猪肉切成约1.4厘米的丁,与盐、料酒、水豆粉拌匀。2. 酱油、味精、水豆粉、醋、鲜汤调成滋汁。3. 炒锅置旺火上,放混合油烧至六成油温时,放入肉丁炒散籽,放泡辣椒末炒...
- 扩展阅读8:请问台州地区有招聘厨师的吗?待遇怎么样啊?湖北菜,川菜,湘菜,东北菜
- http://www.yiiw.com/Qixia/taizhou/ 在台州人才网看看吧
- 扩展阅读9:厦门本地人推荐的美食指南厦门地方特产
- :1.厦门本地特色美食1.沙爹面,沙爹面,是厦门人最常见的小吃。清晨或黄昏,随处可见卖沙爹面的小店。沙爹面的美在于汤头,加上可选的食材:瘦肉、鱼丸、鱿鱼等。有二三十种,绝对内容丰富,风味独特。这值得一试。在沙爹...
- 扩展阅读10:湘菜和粤菜的区别有哪些?拜托了各位 谢谢
- 历来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烧、酸、辣、鱼香、干煸、怪味、椒麻、红油)之说。川菜系因此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三个特征。 粤菜比较考究,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 ...
美食特产问答汇集土特产、特色美食及特色工艺,促进美食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