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特产问答汇集土特产、特色美食及特色工艺,促进美食文化传播!

关于清明的有哪些谚语、故事、传说、传统美食、习俗以及来历等相关资料?

我来答
观点1: 各地都有不同的谚语,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清明暖,寒露寒(湘)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三月清明不用忙,二月清明早下秧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交春落雨到清明,清明落雨无日晴。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春雷日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
清明晴鱼上高坪,清明雨鱼埤下死。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栽树不过清明节,栽松不让春晓得。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一、传说故事 有关清明节的由来: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二、相关习俗

清明节是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为它是定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后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国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是民国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国定假日。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到春秋时代孔子的墓祭,这些都属於贵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汉以后,贵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

一般清明扫墓可以分成两种仪式:

(一)挂纸 又称「压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坟上,以示子孙已祭拜祖坟。 (二)培墓 是把祖坟修饰一下,并向祖先祭拜的活动。每年一度将祖先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以修整,然后准备一些牲礼、酒、菜、蔬果和粿类作为供品。一般都在坟前和后土前摆放祭品,祭品有韭菜、鸡蛋、鱿鱼、甜饭、芋、笋等。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观点2: 我知道的谚语: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习俗嘛,要扫墓,纪念故去的亲人。
传统美食似乎没什么,因为过去清明节也叫寒食节,这一天要吃冷的东西,不能生火做饭。就这些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观点3: 各地都有不同的谚语,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清明暖,寒露寒(湘)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三月清明不用忙,二月清明早下秧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交春落雨到清明,清明落雨无日晴。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春雷日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
清明晴鱼上高坪,清明雨鱼埤下死。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栽树不过清明节,栽松不让春晓得。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一、传说故事 有关清明节的由来: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二、相关习俗

清明节是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为它是定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后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国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是民国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国定假日。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到春秋时代孔子的墓祭,这些都属於贵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汉以后,贵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

一般清明扫墓可以分成两种仪式:

(一)挂纸 又称「压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坟上,以示子孙已祭拜祖坟。 (二)培墓 是把祖坟修饰一下,并向祖先祭拜的活动。每年一度将祖先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以修整,然后准备一些牲礼、酒、菜、蔬果和粿类作为供品。一般都在坟前和后土前摆放祭品,祭品有韭菜、鸡蛋、鱿鱼、甜饭、芋、笋等。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观点4: 乌稔饭
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据畲族民间传说:唐总章二年,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被围困山中,时值严冬粮断。畲军只得采摘乌稔果充饥,雷万兴遂于农历三月初三日率众下山,冲出重围。从这以后,每到“三月三”,雷万兴总要召集兵将设宴庆贺那次突围胜利。并命畲军士兵采回乌稔叶,让军厨制成“乌稔饭”,让全军上下饱食一顿,以志纪念。这“乌稔饭”的制作方法并不繁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制好的“乌稔饭”,单从外表来看,不甚美观,颜色乌黑,然而米香扑鼻与一般糯米饭相比,别有一番风味。而畲族人民为纪念民族英雄,此后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乌稔饭”吃,日久相沿,就成为畲家风俗。又因闽东一带,畲汉杂居,人民历代友好相处,婚嫁频繁,遂使食“乌稔饭”也成了闽东各地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清明食俗。

  醴酪与环饼

  《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邺中记》也说:「寒食三日作醴酪」醴酪是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一直到隋唐时,都还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另外,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还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的食品─环饼。「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油炸至金黄色後即可食用,味道极为脆美,相当近似现在的点心。上页下页 3”5”10”
扩展阅读1:合肥南站有啥好吃的
第一个好去处就是位于南站附近的小吃街。这里汇聚了各种地方特色的美食,比如鲜美的蒸笼小吃、口感十足的夜市烤串以及海南热带水果等。无论是小清新还是重口味,这里都能满足你的味蕾。第二个好去处是合肥南站附近的各大商超...
扩展阅读2:合肥南站有什么好吃的
第一,合肥当地小吃,不可错过。在合肥南站的旁边,有一条名为“彭家花园”的小吃街。这里各种特色小吃琳琅满目。比如,有酱鸭脖、烧麦、臭豆腐、切肠等等。第二,鸿福餐厅,合肥知名品牌。位于合肥南站旁边,饮食环节完全是...
扩展阅读3:合肥最好吃的徽菜
比较著名的徽菜有宫保鸡丁、臭鳜鱼、毛血旺等。烹饪徽菜,特别注重调味及入味的时间,需要长时间慢火才能将其完美呈现在餐桌上。合肥的美食摆脱了市场化食品的俗气,注重环保、绿色、健康、精细的产业链。因此,徽菜的制作过程...
扩展阅读4:合肥最好吃的民间徽菜
而合肥最好吃的民间徽菜,非兔头不可。兔头,又叫“莆田兔头”或“滋补兔头”,是徽菜中的极品美食。选用优质的土兔头,经过反复清洗熬制成卤汁,再将兔头浸泡在卤中,经过数小时,滋味更加浓郁。入口后,独特的口感和浓郁...
扩展阅读5:合肥有哪些好吃的徽菜
徽菜之二:板鸭板鸭是安徽省传统的一道徽菜,通常以草鸡为主料,然后用酱油、盐、丁香、草果、茴香、花椒、桂皮和糖等多种调味品腌制,再挂在通风处晾干,最后入锅煮熟即可。板鸭味道鲜美,肉质酥嫩,糖味扑鼻,让人忍不...
扩展阅读6:安徽特产有哪些好吃的
安徽省是一个有着丰富美食文化的地方,以下是一些安徽的特产美食:1.徽菜:徽菜是黄山地区的传统美食,以色香味俱佳而闻名。其中,徽州牛肉、徽州羊肉、徽州鱼头等菜品都非常值得一试。2.徽茶:黄山地区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地,...
扩展阅读7:八大菜系分别是那些?
特点:口味重、质地细腻、造型优美,讲究用料考究、调味独特,以烹调技法著称。特色菜品:毛豆腐、铜锅焖肉、腊肉烧花菜、徽州酥饼等。以上是八大菜系的起源、特点和特色菜品。虽然每个菜系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但它们也有着一...
扩展阅读8:想学习徽菜,应该怎么办?
合肥乃至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啦 可以学到正宗的徽菜。例如全家福、凤还巢、炒鳝糊、杨梅丸子、沙地鲫鱼、银芽山鸡、红烧划水、五色绣球、三虾豆腐、翡翠虾仁、红烧大烤、蜜汁火方、腐乳炸肉、雪映红梅、火煺烧边笋、松鼠溜黄...
扩展阅读9:中国菜系分为几大菜系中国菜系分为几大菜系排名
中国有八大菜系,分别是: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1、鲁菜: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是中国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发型菜系,是宫廷最大菜系。2、川菜是中国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间最大菜系。川菜素来...
扩展阅读10:徽菜的起源历史与发展
他们通过对绩溪的徽菜历史源缘和绩溪当代的徽菜饮食文化的考察,达成了四个方面的共识:一是绩溪是徽菜的发源地之一,绩溪厨师经过世代培育,已成为徽菜餐饮业的主要操作群体;二是徽菜具有明显的风味特色,不仅蕴育出大量的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