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特产问答汇集土特产、特色美食及特色工艺,促进美食文化传播!

连展、善连和碾转是同一食物

  陆游有一首有名的农村题材的古诗《邻曲》,全诗是:浊酒聚邻曲,偶来非宿期。拭盘堆连展,洗酺煮黎祁。乌牸将新犊,青桑长嫩枝。丰年多乐事,相劝且伸眉。
 
  陆游自注曰:“连展,淮人以名麦饵。”“连展”所在句的意思是:擦拭磨盘碾磨连展,洗刷锅具煮豆腐。我的家乡商丘市属于河南省的黄淮四市之一(淮人),连展是我童年时熟悉的一种食品。每年青黄不接时,炒熟青麦穗并去掉麦芒和外壳,留下带有水分的青麦粒,然后连皮带麦仁在磨盘上“磨”成细细的长条,或在碾盘上“碾”压出片状饼。这两种形状都叫“连展”,不需要再烧烤或煮熟就直接可以吃。为了证实这种印象,便决定查一下《汉语大词典》。如下:
 
  【连展】麦饵;面条。宋陆游《邻曲》诗:“拭盘堆连展,洗酺煮黎祁。”自注:“淮人以名麦饵。”清王士祯《池北偶谈·谈艺三·唐诗字音》:“今山东烧新麦作条食之,谓之连展,连读如辇。”清吴振棫《麦贱》诗“重罗白胜雪,连展甘若饴。”(第十卷,第862页)
 
  【麦饵】麦饼。用小麦浸泡后连水磨成麦糊(不去麸皮),然后做成饼,贴锅上烧烤而成。宋陆游《邻曲》诗:“拭盘堆连展,洗酺煮黎祁。”自注:“淮人以名麦饵。”(第十二卷,第862页)
 
  词典里的“麦饼”没有说是“新麦”,而且还要经过“烧烤”。 显然同我前面说的“连展”是不同的食物,那么词典中和生活中的“连展”哪个对呢?考察三个过程如下:
 
  1、从“连展”到“善连”。
 
  我国编写地方志起源于东汉时期,宋元以来几乎各地都有志书来记载地方风物和饮食。由于词典里提到的王士禛是山东新城人,我们就从山东的地方志查起。查到,民国24年的《莱阳县志》说“磨熟麦粒成条曰连展。”民国17年的《胶澳志》说“青麦穗上磨谓之连展。”可以看出连展是“磨”出来的,没有说要再“烧烤”;并强调“青麦穗”。
 
  但是,清光绪18年的《邹县志》说“王本仲的《邹鲁岁时记》:“大麦初黄,农以为饵,名曰善连。”这里“大麦初黄”正是连展的季节。那么什么是“善连”?《广韵》说:“善,大麦新熟作善连也。”《集韵》说:“善,善连,屑新麦为饵。”“新麦”和“新熟”,即是吃连展的季节。
 
  2、从“善连”到“碾转”。
 
  根据上述《邹鲁岁时记》,联想到查找其他“岁时记”系列,结果找到。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记》“麦青作碾转,麦仁作肉粥。”出现了“麦青”时节的“碾转”。再查的陈刚《北京方言词典》收录“碾转儿”并注明是“碾碾转儿”。
 
  在北京的其他材料没有找到详细记载,通过文学地理学查找:一是被胡适称为“十七世纪的写实小说”的《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六回:“沈裁的婆子拿了一盒樱桃,半盒子碾转,半盒子菀豆,来看晁夫人。”二是满族文学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麦子一熟,吃新鲜面不算外,还带着不掺假,要拌个碾转子吃,也不用买。”根据“樱桃”和“菀豆”的季节“麦子一熟”可以推断出是吃连展的时分。
 
  3、“连展”、“碾转”与“善连”是同一种“麦饵”。
 
  北音学是以1324年成书的周德清编写的《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研究对象的音韵学分支。上面已经提到音韵学古书《集韵》和《广韵》提到了“善连”,再查《乡严正字·饮食》:“烧新麦曰善连,音讹为碾转。”就更加证实了“善连”就是“碾转”。
 
  再验证词典词条里的《唐诗字音》“连读如辇”,如《金瓶梅词话》第38回:“故意的连我”就是“撵我”之意。又由于根据北音学“转”可以变读为“展”,所以“连展”就变成了“碾转”。至此,可以说“连展”“碾转”和“善连”都是同一种“麦饵”(用麦做成的食物)。可见,北音学的研究关系到普通话语音形成和词汇变化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从以上方志学、文学地理学和北音学的推理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汉语大词典》对于“连展”和“麦饵”的释义错误,对于“善连”和“碾转”则失收漏收。错误的原因可能是把“饵”解释为“饼”(应为“食物”的意思),把王士禛的“条食”望文生义成“面条”。
♠ 来源: ♠ 日期:2013-03-24 ♠ 浏览:1008次
♠ 标签:连展 善连 碾转
♠ 下载:连展、善连和碾转是同一食物.doc

精选 连展、善连和碾转是同一食物 淘宝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