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家本草论怀山药
一、产地正宗
1、《本草蒙全》:“南北郡俱产,唯怀庆者良”。
2、《本草用药研究》:“怀庆府产者胜,故俗称怀山药”。
3、《救荒本草》:“人家园圃种者肥大如手臂,味美、怀孟间产者入药最佳”。
4、《神农本草经》:“以河南怀庆者良”。
5、《全国中药材资源分布》:“山药主产于河南省武陟、温县、沁阳、博爱等县”。
6、《中国药材验鉴辞典》:“山药产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产于河南者(古怀庆府)品质最佳,习称‘怀山药’”。
二、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1、《本经》:“味甘、温”。
2、《别录》:“平、无毒”。
3、《汤液本草》:“手太阴经药”。
4、《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肾三经”。
5、《品汇精要》:“气厚于味,阳中之阴”。
6、《本草正》:“味微甘而淡,性微涩”。
7、《药品化义》:“生者性凉、熟则化凉为温”。
8、《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阴经血分,兼入足少阴经气分”。
三、功能主治
补脾止泻,着肺宁咳,固肾益精,养阴止渴。主治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喘,消渴,肾虚尿频,遗精、带下。外用治痈肿,瘰疬。
1、《本草正》:“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
2、《山药化义》:“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调肺之功,治肺虚之咳,何其稳当。因其味甘,气香、用之助肺,治脾虚腹泻,怠惰嗜卧,四肢困倦。又其甘则补阳,以能补中益气,温养肌肉,为脾肺二脏要药。但性缓力微,剂宜倍用”。
3、《本草求真》:“山药,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除热。入滋阴药中宜生用,入补脾宜炒黄用”。
4、《本草经读》:“山药,能补肾填精,精足则阴经,目明、耳聪。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
5、《本草图经》:“南中有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
6、《本经》:“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7、《别录》:“主头面游风、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
8、《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疼镇心神,安魂魄,开达心孔,多记事,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
9、《日华子》:“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10、《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
11、《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12、《本草再新》:“健脾润肺,化痰止咳,开胃气,益肾水;治虚劳损伤,止吐血遗精”。
13、《衷中参西录》:“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性平可以常服多服”。
14、《本草从新》色白入肺,味甘归脾,补其不足,清其虚热,润皮毛化痰涎,固肠胃,止泻痢,肺为肾母,故又益肾强阴,治虚损劳伤。脾为心子,故又益心气。
四、山药零余子,山药藤上所结子,俗称山药蛋。
1、《本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长肌肉,久服耳聪、目明”。
2、《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亦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疼,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
3、《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疼,镇心神,补心气不足”。
4、《食疗本草》:“治头痛,助阴少”。
5、《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6、《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
7、《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诞,润皮毛”。